查看原文
其他

增进共同性,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

来源丨中国民族报

增进共同性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。要顺应时代变化,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,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,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。


准确把握增进共同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联系


共同性是共同体的命脉,没有共同性就没有共同体。纵观历史,中华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,形成了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、谁也离不开谁”的有机整体。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、文化上兼收并蓄、情感上相互亲近,联系越来越紧密,逐渐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近代以来,中华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的艰辛探索中,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百年奋斗,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,共同性进一步凝聚和增强。新征程上,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指向,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和抓手。


增进政治共同性。几千年来,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统一体能够长期延续,得益于各民族始终保持政治发展上的内生共同性。自秦汉以来,“大一统”思想不断丰富发展,历朝历代都把实现和维护“大一统”作为政治理想和施政理念。以“大一统”为核心的天下观作为共同性要素,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。近代以来,“中华民族”作为全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集体符号得到广泛传播,爱国意识的唤醒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丰富了“中华民族”这一概念的人民性内涵,使之成为团结各民族共同参与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强大动力。新征程上,要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,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,凝聚起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。


增进经济共同性。自古以来,我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就十分密切。农耕经济、游牧经济、海洋经济等各种经济形态互补,形成了互补共生的经济布局。贸易活动和人口流动,把农区与牧区、中原与边疆、从事不同经济类型的各民族在经济上连为一体。茶马古道、藏彝走廊、西北民族走廊的形成,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、相互依存的例证。近代以来,统一的国家市场是共同体成员经济共同性的直接体现,特别是在与列强的抗争中,经济共同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关系更为紧密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各地资源、资金、技术、人才流动更加频繁,经济交往更加密切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,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,促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。


增进文化共同性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集大成。藏族《格萨尔》、蒙古族《江格尔》和柯尔克孜族《玛纳斯》等伟大史诗,是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的重要体现。春秋战国时期,“华夏”文化与“四夷”文化交流碰撞,“华夷一体”思想初步形成;魏晋南北朝、宋辽夏金元、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高潮,都以文化融合为主要特征,其基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。近代以来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外来侵略者,原因之一是增进文化认同,形成了强大凝聚力。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,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。


增进共同性,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


扎实做好促“三交”工作。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制度保障。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,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量。要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“三项计划”。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夏(冬)令营、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、“手拉手、结对子”等交流活动,促进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,让各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、领悟中华文化、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;推进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,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经商、求学就业、安居定居,鼓励引导东中部地区群众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投资兴业、工作生活;推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旅游观光平台建设,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、展览馆等,将历史文化展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。


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。增进共同性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密不可分、相辅相成,要坚持“两个结合”,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,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,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,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。着力解决好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养老、托幼等民生问题,逐步缩小城乡差距、区域差距、民族差距,扎实推进共同富裕。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,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“四史”宣传教育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


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,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,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、精神情趣、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,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,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、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,开展升国旗、唱国歌、国旗下演讲等仪式教育活动,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文化场域中、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增强文化自信。


(作者简介:孟凡丽,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教授;孙祥,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)


往期精选

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中华文明的包容性


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升创建工作质效


以更“新”的指标体系引导更“优”的创建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